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华社播发短片缅怀汪曾祺 众多汪老笔下的高邮美食入镜

扬州晚报  2018-05-17 10:10

[摘要] 昨天是汪曾祺逝世21周年纪念日,新华社发布了一组短片《深夜食堂:故乡之旅》怀念汪老。记者了解到,摄制组一行随同汪老的儿子汪朗亲赴高邮拍摄,短片中介绍了众多汪老笔下的家乡美食。汪曾祺逝世21周年新华社拍摄短片纪念汪老昨天,为了纪念汪老逝世21周年,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时长5分钟的短片《深夜食堂:故乡之旅》

昨天是汪曾祺逝世21周年纪念日,新华社发布了一组短片《深夜食堂:故乡之旅》怀念汪老。记者了解到,摄制组一行随同汪老的儿子汪朗亲赴高邮拍摄,短片中介绍了众多汪老笔下的家乡美食。

汪曾祺逝世21周年

新华社拍摄短片纪念汪老

昨天,为了纪念汪老逝世21周年,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时长5的短片《深夜食堂:故乡之旅》,摄制组跟随汪老的儿子汪朗回到汪老的故乡高邮拍摄,通过汪朗和汪老妹婿金家渝的讲述,缅怀汪老。

“人的一生,也许会记住三件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菜。”短片中的旁白这样写道,“一座青檐碧瓦的小城,江左名区,帝尧故里。渔民逐湖水而居,伴随着小桥流水的清新脱俗,流淌在汪曾祺老先生的笔下,镌刻出一座素雅淡泊,乐观质朴的小城。”

故乡二字意味着什么?对汪曾祺来说,那里既是童年的记忆,也是归根的选择;那里有所珍爱的亲朋好友,也是自己心安之处;那里有文学的启蒙,也是美的开始。更为确定的是,那里有汪老儿时的味道,也是他用一生去回味的味道。

汪朗走街串巷,寻着父亲曾经生活过的足迹。“在我的印象里,他做得比较拿手的菜,大部分是和家乡有关系的。”汪朗回忆,像大煮干丝、雕花萝卜以及各种各样的鱼。这些菜均包含着一份对故乡的情感在里面。

家人讲述生前故事

重新回味大煮干丝的味道

短片中,汪老妹婿、汪曾祺故居讲解员金家渝回忆起了一段关于醉虾的故事。“1993年10月份到北京看望汪老,我当时买了高邮湖的青虾,小一点的做醉虾,大一点的做成盐水虾。”金家渝记得,当他把虾带到后,汪曾祺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把醉虾拿来吃了。他边吃边问,“家渝,这个醉虾跟谁学的?”金家渝回答,“这是你们汪家的祖方。”汪曾祺点点头说,“这个味道就是过去的味道”。

汪曾祺笔下燃起的人间烟火,更多的是承载着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汪朗说,他每次做大煮干丝,都能回想起当年父亲做这个菜是什么味道,他当年做这个菜时的场景均历历在目。“当年的场景我永远都忘不了,每一次做这道菜时,都能回忆出当年父亲吃这道菜的神情,毕竟是父子啊。”回忆到这里,汪朗的眼圈湿润了。

汪老精神影响深远

摄制组巧遇众多“汪迷”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后一位颇具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种精神对故乡的影响,也给摄制组带来了很多切实的触动。“拍摄过程中,我们在一家餐馆的二楼做专访。”新华社一位记者回忆,当这家因汪家味道而在当地颇具名气的餐馆人声鼎沸时,我们跟几位还在就餐的客人商量能否暂时小声聊天,让已经85岁高龄的汪老妹婿金家渝早一点结束拍摄,回家休息。这个要求竟然没有多费口舌就得到了支持。一位客人说:“我是高邮本地人,你们要拍汪曾祺的故事,我们全体支持”。

采访结束,客人们过来跟金家渝和汪朗合影。一位客人回忆说:“我小学时见过汪曾祺先生,他曾经到学校来赠书,还跟候的我握了手。”“‘汪迷’遍布各地。”金家渝告诉摄制组,他们住在汪老故居,经常有读者找过来,他会给初次见面的读者泡上茶,给他们看汪老的一些字画,讲读者想知道的故事。

这些读者来自世界各地,从小学生到中年人都有,甚至有一些“汪迷”得知记者一行在高邮拍摄短片时,匆匆赶过来聊天,谈谈他们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给摄制组的拍摄提供一些借鉴。

一茶一饭,皆生欢喜。对待人生的态度,就在饭菜的滋味里。“生前在故乡没有栖身之处的人,死后却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高邮人。在高邮,处处都能看到汪老的影子。我并不觉得这是消费汪老,而是对一位文人的敬重与怀念,也透着对故乡味道的自信和骄傲。”新华社记者这样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